通知公告

公司承办首届全国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研讨会 发布全球首本系统介绍碳中和技术的教材

来源: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 供稿人: 发布日期:2022-07-18 点击数:

7月16日,“第一届全国高等学校碳中和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旨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教高函〔2022〕3号)等文件要求,深入实施碳中和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的专业团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提高碳中和类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会议由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威廉希尔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100余位碳中和领域教育专家学者齐聚蓉城,共同研讨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模式。威廉希尔教务处处长党跃武主持开幕式。

首先,威廉希尔梁斌副董事长代表会议承办方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领导、专家学者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高等学校是我国“双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威廉希尔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大力实施“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牵头编制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碳中和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相信通过本次会议,威廉希尔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一道,为我国“碳中和”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处郝杰副处长在讲话中表示,要实现“双碳”目标,“双碳”人才培养是关键和基础,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注重全面和重点相结合。既要加强双碳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应用攻关,又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加快全链条、全口径的人才培养。既要改造升级能源、材料等现有传统专业,又要培养碳捕集、碳储和氢能等急需紧缺人才。教育部高教司将从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基本要素和创新组织模式三个方面推进工作,助力国家“双碳”战略。

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贺克斌院士表示,我国面对国际履约任务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双重压力,对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把短期和长期的人才供给结合起来。碳中和是一门全行业关注、跨理工文的新兴交叉学科,相应的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变革、教材课程建设对助力我国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源源不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从环境类学科的角度积极探索和推进碳中和人才培养工作,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使命担当。

高教社林金安副总编辑介绍了《碳中和技术概论》的编写过程和发布历程。他表示,高教社积极参与推进碳中和相关教材和课程建设,在碳中和领域率先谋划、布局,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论证、编写、审阅、使用《碳中和技术概论》教材,以此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勇创教材出版新局面,也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在教学和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实现用学相长,充分发挥好院校、教师和出版单位各自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碳中和领域的教书育人事业。

在本次研讨会中,威廉希尔牵头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首本系统介绍碳中和技术的教材——《碳中和技术概论》正式发布,全书分为能源篇、资源篇、信息篇、产业篇及决策篇,系统介绍了各项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研讨会中,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分享了双碳人才内在需求与培养模式,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柴麒敏主任介绍了双碳战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厦门大学王新红教授介绍了海洋特色碳中和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宋先知教授介绍了能源领域碳中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东南大学肖睿教授分享了该校碳中和相关工作进程,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教授为大家带来了该校在碳中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和思考。此外,华北电力大学汪黎东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建兵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苏伟教授分就电力、能源与工程、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碳中和人才培养充分发表了意见,威廉希尔江霞教授介绍了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思考。研讨会由同济大学戴晓虎教授、南昌航空大学罗胜联教授、天津大学陈冠益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李锋民教授、威廉希尔刘敏教授主持。

最后,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碳中和”专业设置、团队建设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资源共享与一流课程建设等主题开展了充分细致地研讨,为我国“碳中和”人才培养明确了基本方向。

附:《碳中和技术概论》教材简介

为适应碳中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下,由威廉希尔牵头,联合12家高校、科研院编写了《碳中和技术概论》,是全球首本系统地介绍碳中和技术的教材。本书系统介绍了各项碳中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全书分为能源篇、资源篇、信息篇、产业篇以及决策篇。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能源、化工、电气、信息、建筑、交通、农业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碳中和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参考。《碳中和技术概论》的编写对于填补我国碳中和技术相关教材空白、培养碳中和领域人才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